德国外籍劳务人员引进和管理政策法规
欧盟内人员可自由迁徙,德国年均吸收数十万外来劳动力,这些劳动力主要来自中东欧和南欧的欧盟成员国,多为熟练技术工人。德国政界及民众对其态度矛盾,一方面德国人口萎缩、老龄化加快,迫切需要外来劳动力为经济“补血”。另一方面,部分民众对外来劳动力,尤其是欧盟其他成员国公民享受德国社会福利较內担忧。
2011年6月,德国出台了“专业人才保障计划”,措施之一就是吸收和融合来自欧盟其他成员国及第三国的合格专业人才。为此,制定了《改善认定和承认外国职业资格法》并于2012年生效,统一和简化了对外国职业资格的认定。
根据该法,所有拥有其他国家职业资格的人都可申请对应的德国职业资格认证审查,由此可改善持有外国职业资格的外国人在德就业机会,也为德国雇主在招聘外国人才,评价其职业资格时提供了可靠、简便的依据。
2012年5月,德国批准转换实施欧盟《引进高素质人才条例》,即“蓝卡”法案,为吸引欧盟外第三国高端人才进入德国劳动市场铺平道路。
2013年7月,德国出台了《外国人就业条例》,进一步放松对部分行业专业人才赴德工作的限制,并在此基础上颁布了就业“正面清单”。外国人申请清单上列出的职业岗位,不再需要进行需求审查,只需联邦劳工局在考虑地区因素后确认外国人应聘该职位符合劳动市场和一体化政策,且该空缺岗位事先在联邦劳工局网站上公布过即可,雇用条件须与德国工人保持一致。第一批清单上的职业是联邦劳工局在对德相关行业专业人才缺口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列出,且缺口无法通过包括“蓝卡”计划在内的其余方式满足。联邦劳工局每半年对德紧缺行业进行分析,在连续两个分析报告显示有必要对清单进行修订的情况下,才会对清单列明职业进行更新。
2003年3月,德国《专业人才移民法》正式生效。废除了“优先审核”制度,系德国进一步加大吸引非欧盟国家专业人才到德国就业的一大举措,取消了原来企业用人应优先考虑德国和欧盟籍劳工就业这一阻碍第三国劳工进入德国工作的最大拦路石,扩大专业人才来源范围;明确“专业人才”包括两类,一是拥有德国本科学历、德国承认的或德国本科学历相匹配的外国本科学历知识分子;二是拥有德国职业教育资质或同等外国职业教育资质人员,将学历要求放宽至本科以下,可以为手工业、建筑业、健康护理业等较低收入行业的岗位提供补充力量;优化行政程序,简化了职业资质认证期间在德居留许可办理程序,通过将相关职能统一归入外国人管理局办理,引入加快办理程序等举措优化具体行政流程。
2023年11月,德国新《技术劳工移民法》生效,进一步降低了非欧盟国家公民技术移民德国的门槛。新规降低了对申请者的德语要求,对于来自第三国的高等院校和同等学历的人才,如果持有欧盟蓝卡(EU Blue Card),即可以移民德国,不需再提供德语语言证明。此外,瓶颈职业(数学、IT、自然科学、工程学和医学、制造业、采矿、建筑、信息和通信技术服务、儿童保育或健康服务等)和劳动力市场新进入者最低年薪的门槛降低到4万欧元以下,其他职业的工作门槛降低到每年4.4万欧元以下。值得注意的是,在IT领域,如果没有大学学位,但能够提供至少三年的类似经验证明的人才,也可获得欧盟蓝卡。